勞務派遣用工激勵基本理論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而從事向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組織,要達到這一目標,科學合理高效的人力資源激勵必不可少,惟其如此,方能實現企業的“人盡其才、物盡其用”,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,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。早期的人力資源激勵理論的研究主要是從“需要”的問題出發,研究要有效激勵員工的基礎是什么,調動起員工工作積極性的方法是什么等問題,早期的人力資源激勵理論主要包括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、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以及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等。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·馬斯洛于 1943 年在《人類激勵理論》中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(Maslow's hierarchy of needs),又被稱之為“基本需求層次理論”,該理論是行為科學領域最為基本的理論之一,認為人類的需要是有等級層次差異的,人類的需求層次因具體的時間、地點、條件發生變化。
一般來說,人類的需求都是從較為低級的需要一次向較為高級的需要發展。馬斯洛將人類的需要按照其重要性(由最低級到最高級)依次分為生理需要、安全需要、歸屬與愛的需要、尊重需要以及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。人們對某一級的需要在沒有獲得滿足之前,這種需要便對人們起著激勵作用,會促使人們為了實現需要而調整自己的行為導向,一旦這種需要獲得滿足,它對人們的激勵作用也就中止了。限于篇幅,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以及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就不再贅述了。人力資源激勵理論中的過程學派認為,一個組織(企業)從本質上是要實現組織目標,但是這種組織目標的實現要通過實現員工的個人需要來實現,這之間并不是即時的,而是存在一個過程,這就需要組織通過制訂一定的目標,并通過這些目標來影響人們的需要,進而激發人們的自覺行為,激勵理論的過程學派主要包括亞當斯的公平理論、弗洛姆的期望理論、洛克和休斯的目標設置理論、斯金納的強化理論、波特和勞勒的綜合激勵模式等等。人力資源激勵的期望理論也影響廣泛,其中弗洛姆(V. H. Vroom)的“期望理論”最具有代表性,該理論認為有兩個因素影響一個目標對人的激勵程度,其一是目標效價,其二是期望值。繼弗洛姆的期望理論之后,“目標設置理論”逐漸興起并發展,以美國管理學家 E.洛克(E. A. Locke)與休斯(C. L. Huse)等人為代表,“目標設置理論”認為影響一個目標對人的激勵程度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個因素,即目標的明確性、 目標難度以及目標的可接受性。